AI+教育装备:谁将被赋能,谁将被重塑?
来源:鲸哨 编辑:lgh 2025-07-11 14:12:50 加入收藏 咨询

所在单位: | * |
姓名: | * |
手机: | * |
职位: | |
邮箱: | * |
其他联系方式: | |
咨询内容: | |
验证码: |
|
01
AI+教育:
谁将被赋能,谁将被重塑?
想象两个对比鲜明的课堂:一边,是熟悉的粉笔、黑板与PPT演示,知识的传递效率和深度,高度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经验与临场发挥,另一边,是集成了智能交互大屏、AI行为分析摄像头与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智慧教室,教学的全过程被实时数据化、智能化学情分析管理。
在未来课堂,一个学生的课堂举手、发言可能会触发AI课后推送该同学一个专门的补充知识点 ,一场小组讨论的活跃度会被量化分析,用于教学质量回顾和优化参考,教师则能从繁杂的点名和批改中抽身,比传统更容易、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瓶颈。
AI对教育的颠覆性变革,最前沿、最生动的体现,就发生在未来课堂这一空间之中,鲸哨获悉,AI重塑教育的行业共识正在快速形成 , 关于AI教育的讨论,已从前两年的概念讨论,开始深入到微观的具体场景实践中。
其中,未来课堂为代表的,及其背后关联的AI教学装备产业,正成为各方关注发力AI技术+的关键板块。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驱动的硬件升级,更是一场教育物理空间与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并由此催生出一个全新的教育业态。
02
当AI敲开“有教无类”的大门
从国际层面看,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美、英等国在内的国际组织与政府,均已发布专门AI+教育指导方针,旨在平衡AI带来的教育机遇与风险。
图:鲸哨梳理,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关于AI+教育政策
在国内,教育部及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接连出台专项政策,从顶层设计上推动AI教育的普及与深化,不仅明确了课程体系、师资培训等任务,更将AI应用纳入课后服务与学生综合评价,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营造了积极且制度化的发展环境。
图:鲸哨梳理,中国颁发关于AI+教育政策
我们认为,AI与教育的融合不能止步于浅层工具应用。当前尽管以AI学习机、智慧黑板、教师AI备课助手为代表的应用场景日趋多元,但许多产品仍停留在“大语言模型文字工具”的角色,尚未触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自驱力等核心素养的层面。 真正的教育+AI,并非模型能力简单叠加硬件就行,而是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要实现有意义的变革,就必须超越将AI视为辅助工具的初级阶段,转向探索如何利用AI技术,引发一场深刻的教与学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我们认为,推动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通过AI对教育进行根本性的范式重塑,而不仅仅是在“未来课堂”这一物理空间落地创新设备。核心突破口在于教学模式的革新、学习过程的科学评估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AI应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将传统经验式教学,升级为基于数据科学个性化教学新模式,构建“师-生-机”协同的新型关系。
AI的价值在于破解“个性化、大规模、高品质”的教育不可能三角 ,通过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精准评估学习反馈,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更具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这不仅能推动着一场深刻、更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与教学质效的根本性实现,其意义远超工具迭代本身,我们认为AI教室装备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笔者站在2025年中,我们判断本阶段AI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重构教与学的环节。
硬件:赋能教学流程
智慧教室中核心的硬件,AI可以赋能智慧黑板、智能交互大屏、教室摄像头、智能录播、智能讲台等等硬件终端,使其成为教师的AI助教。
图:鲸哨梳理,常见的教室中核心硬件装备(不完全列举)
例如,智能交互大屏不仅是内容显示,更是师生互动的枢纽,学生可以参与和老师一起合作图画、书写,AI摄像头能够实时分析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情绪状态,为教师动态调整教学节奏提供数据参考,实现对课堂氛围的精准把控。从AI辅助生成课件,到课堂中的多模态展示,再到自动点名、课堂行为分析等智能管理,AI装备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全流程的效率,使教师得以减少重复性、流程性的填表、日报工作。
软件:支撑个性化教学
硬件是骨架,软件则是灵魂,例如我们2025教育白皮书的一些参编企业,开始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与需求,通过多模态感知能力,结合AI辅导平台、智能测评系统等软件与课堂硬件无缝结合,实现了对学情数据的闭环采集与分析。这使得教师能在课堂内外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认知节奏,从而为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提供精准依据,让“因材施教”这一古老教育理想,在规模化的班级中真正成为可能。
师-生-AI 协同:减少教师备课精力,更聚焦育人
AI核心价值不是为了取代教师,而是为了赋能教师,给老师减负。 当AI接管了知识传递、练习批改、学情统计等大量机械性任务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更高价值的“育人”本质——包括和学生更多时间的交流、更多的精心教学方式设计、以及富有情感的师生活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以及创新思维的激发,未来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从单向的灌输&接收,转变为双向的引导&探索学习。
03
未来课堂:
重塑沉浸与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教学模式的革新是供给侧的变革,学习体验的升级则是需求侧的反应,未来教室可以通过AI技术,为学生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与个性化成长路径,从内容、数据和教学环节多路升级。
图:鲸哨梳理,AI+教育大模型能力带来的价值链路分析
多模态互动与沉浸感: 传统的图文教学在面对抽象概念时往往力不从心。而智慧电子黑板、智慧录播设备、智能AR/VR设备、AI模拟实验室等装备,能通过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多感官交互,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更能显著辅助学生提升理解与记忆效率。
基于数据的个性化路径: 鲸哨获悉,已有学习产品运用行业领先的AI大模型,支持AI口语交流互动、AI作文批改等功能。 这正是个性化学习的缩影。课堂中的AI系统能够实时捕捉每位学生的学习行为、答题速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动态调整后续的学习内容、题目难度和互动方式。 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练习,让学生能真正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路径成长。
图:鲸哨梳理,AI模型对学生学习情况采集和分析示意图
激发主动探索与协作: AI工具也在改变着学习的范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AI协作平台、智能资源库等工具,能够有效支持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AI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搜集和整理资料,模拟复杂的实验情景 ,以及在小组协作中扮演协调者或激发者的角色, 从而鼓励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04
AI教室装备产业生态
对深耕企业的发展建议
AI教室装备产业是一个复合生态,主要包括了硬件 (如芯片、交互大屏、智慧黑板、智慧录播、网络等设备)、软件 (例如AI算法、学情管理系统、教学应用平台)、内容 (例如各类数字教材、精品课程资源)和服务运营维护等。
关于短期(未来1~2年),我们认为要聚焦单点突破,打造AI+教室样板间
市场的认知和预算都相对有限,追求大而全的“未来课堂”解决方案是不现实的。核心战略应是单点突破,打造场景,通过解决具体且高频的学校需求方痛点来验证价值、建立口碑。
对硬件企业来说,千万不要停留于卖一块“屏”, 而要将其重新定位为AI助教或学情分析采集终端。可以与一到两家领先的AI软件算法公司深度绑定,选择一个核心场景共同打磨一款“软硬一体”的拳头产品。通过优化内置的摄像头、麦克风阵列和算力芯片,确保硬件能为特定AI功能提供最精准、最低延迟的数据支持。目标不是卖出最多的屏幕,而是在全国打造10-20个高效运行的“AI+教学样板间”,用可量化效果(如教师备课时间减少多少,学生发言次数提升多少等)作为市场推广卖点。
软件类型企业建议让AI能力轻量化、插件化 ,开发可轻松集成到主流硬件和教学平台中的AI+插件工具集或教学AI软件超市。比如,一个能精准识别数理化公式并自动批改的作业批改插件,或一个能一键生成多版本教学课件的备课助手。可以通过开放API接口,主动拥抱硬件生态,让硬件厂商乐于集成您的软件,快速积累用户和教学数据,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定基础。
关于中期(未来3-5年):我们认为要深化解决方案,构筑方案壁垒
中期发展的核心是方案深化,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对硬件厂家来说,战略核心应是从设备商转向平台商,例如构建一个开放的硬件平台,不仅搭载自家的核心应用,用互联网的打法,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能力,吸引第三方软件和内容开发者入驻,形成应用生态,硬件竞争,最怕各家来比拼参数然后PK价格,然后低价中标……未来希望少一些这样的恶性循环,而是能在几个公认的兼容性、稳定性和开放性平台上,软硬件不同生态位板块协同做, 有一次性的硬件销售收入的玩家,也有提供SAAS或者PAAS或者MAAS的玩家,可以有可持续的服务和订阅收入。
大家在一个标准下,将可以收集更多维度,更时长积累的数据,共创长周期、跨地域的学情分析和优化模型,例如,将课堂互动数据、作业数据、考试数据打通,为每个学生生成动态的、多维度的个人知识图谱和能力模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数据洞察。
关于长期:我们认为产业终局竞争是生态竞争,需引领可持续生态构建
长期来看,产业的终局是生态的竞争,产业领军企业将不再是简单地售卖产品或方案,而是定义行业标准以及主导产业生态的构建,主导构建一个开放、互联、协同的教育科技新生态,共同解决行业面临的数据孤岛挑战,转向通过技术推动教育范式的根本性重塑,例如,探索全新的、“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或研发能够评估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评价体系,真正成为“未来教育”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05
后记:AI+教育
最终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与实现普惠
未来课堂是AI技术落地教育场景,AI教室装备产业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基石。二者的融合共同推动教学模式的深刻革新与学习体验的个性化飞跃,其核心目标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极大地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是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与普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个性化教育,AI正在将教育从标准化的知识灌输,带向一个更智能、更高效、也更具活力的未来教育范式。
技术的价值最终在于赋能于人,而非替代人 ,当AI能够课件批量生产、练习批改等重复性工作时,教师部分工作将发生变迁,其角色也随之将迎来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创新思维的激发者。
AI+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培养出更多拥有丰富创造力、严谨批判性思维和健全品格的、完整而大写的“人”,这既是这场教育革命的出发点,也应是其永恒的归宿。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