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为何导热灌封是 LED 散热设计的重中之重?
来源:慧聪 编辑:ZZZ 2025-07-07 10:19:05 加入收藏 咨询

所在单位: | * |
姓名: | * |
手机: | * |
职位: | |
邮箱: | * |
其他联系方式: | |
咨询内容: | |
验证码: |
|
在LED散热设计中,导热灌封之所以成为核心环节,是由LED的发热特性、结构特点及散热需求共同决定的。其核心作用是解决LED内部“热阻瓶颈”,构建高效散热路径,直接影响LED的光效、寿命和稳定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LED的发热特性与散热痛点
LED的核心发热源是芯片(PN结),其电光转换效率约为20%-30%(其余70%-80%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这些热量若无法及时导出,会导致芯片结温(Tj)升高:
结温每升高10℃,LED寿命可能缩短50%;
结温过高会导致光衰加剧(蓝光芯片尤为明显)、色温漂移、发光效率下降。
但LED的结构存在天然散热障碍:
芯片通常封装在支架上,周围存在空气间隙、微小缝隙(如芯片与支架的接触面、元件间的空隙);
空气的导热系数仅为0.026 W/(m·K),是极佳的隔热体,会形成“热阻壁垒”,阻碍热量从芯片向外部散热器传递。
二、导热灌封的核心作用:打破热阻壁垒
导热灌封通过填充导热材料(如导热硅胶、环氧树脂、硅橡胶等),直接解决LED内部的散热痛点,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3点:
1. 填充空隙,排除空气,降低“接触热阻”
LED内部的空气间隙是散热最大的障碍。导热灌封材料的导热系数(通常为0.5-5 W/(m·K),高端材料可达10 W/(m·K)以上)远高于空气,能填充芯片、支架、引线、光学元件等之间的缝隙,替代空气形成连续的导热介质,将接触热阻降低60%以上。
2. 构建“芯片→外部散热器”的连续导热路径
LED的散热路径是“芯片→支架→灌封材料→外壳/散热器”。若没有灌封,热量从芯片传递到外部的过程中,会因空气间隙多次“受阻”,形成“碎片化热阻”;而灌封材料能将芯片、支架、外壳等不同部件“黏合”为一个整体,构建从芯片到外部散热器的“无断点导热通道”,使热量快速导出。
3. 保障散热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
LED的工作环境复杂(如高温、潮湿、振动、粉尘),若内部元件松动或被腐蚀,会导致接触热阻骤增,散热效率大幅下降。
导热灌封材料兼具黏合、密封、绝缘功能:
固定芯片、引线、光学透镜等元件,避免振动导致的接触不良;
隔绝外部水汽、灰尘,防止金属部件氧化(如支架锈蚀会增加热阻);
耐受LED长期工作的高温(通常需-40℃~150℃的耐温范围),避免材料老化导致导热性能衰减。
三、导热灌封对LED核心性能的直接影响
1. 控制结温,延长寿命
LED的寿命(L70,光衰至70%的时间)与结温呈指数关系:结温从85℃升至105℃,寿命可能从5万小时缩短至2万小时。
导热灌封通过降低热阻,可将结温降低10-30℃(视材料性能而定),直接延长寿命2-3倍。
2. 维持光效与色温稳定性
结温升高会导致LED发光效率下降(每升高1℃,光效下降约0.3%),且色温漂移(如蓝光芯片结温升高,色温可能从6500K升至7000K以上)。
高效导热灌封可将结温控制在额定范围(通常≤85℃),保证光效和色温的长期稳定。
四、与其他散热环节的关联性
LED散热设计是“系统工程”,包括芯片倒装(减少热阻)、散热器设计(增大散热面积)、风扇强制散热(增强对流)等,但这些环节的效果均依赖于内部热量能否高效传递到外部。
若导热灌封失效(如材料导热差、填充不充分),即使配备大型散热器,热量也会堆积在芯片附近,导致“散热器过热但芯片结温仍偏高”的矛盾;
反之,优质的导热灌封可最大化发挥其他散热环节的作用(如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可提升20%-40%)。
导热灌封是LED散热设计的“桥梁”——它通过填充空隙、构建连续导热路径、降低热阻,解决了LED内部散热的核心矛盾(空气隔热、接触不良),直接决定了热量能否从芯片高效传递到外部散热结构。其性能不仅影响LED的即时散热效率,更决定了长期工作的稳定性、光效和寿命。因此,导热灌封成为LED散热设计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环节。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