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首页
数字音视工程网

微信公众号

数字音视工程网

手机DAV

null
null
null
卓华,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我的位置:

share

IPR Daily专访|商汤科技首席科学家王晓刚:知识产权体系,助推AI高质高速发展

来源:商汤        编辑:VI菲    2022-07-22 16:58:16     加入收藏

编者按:过去一年,商汤科技在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业务板块领域快速发展。这不仅得益于商汤科技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赋能方面的长期...

  编者按 :过去一年,商汤科技在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业务板块领域快速发展。

  这不仅得益于商汤科技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赋能方面的长期投入,同时也来自于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和率先布局,为持续创新和高速成长保驾护航。近期,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 Daily旗下《知产人物IP PEOPLE》栏目与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总裁王晓刚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商汤的科研新成果、知识产权布局,以及在智能汽车等AI领域的最新发展。

  知识产权布局,成就高质高速发展

  《IP PEOPLE》: 商汤科技作为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企业,您认为商汤得以快速成长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晓刚: 得益于中国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AI 技术与实体经济正不断加速融合,给了包括商汤在内的人工智能企业广阔的应用空间、场景。

  商汤在创立之初完成了最重要的原始人才积累,过去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80亿人民币。持续的研发投入,让商汤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众多原创技术能力,并能够更好地预判并抓住市场机遇。

  《IP PEOPLE》: 商汤一直以“坚持原创,让AI引领人类进步”为使命,其中的“原创”应该怎样理解呢?

  王晓刚: 创业之初,我们就下定决心要做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推动行业边界 。人工智能在诸多行业突破“工业红线”,技术演进速度非常快。

  当你创新的速度比别人“模仿”的速度还要快时,就能形成足够的优势。做到这点,就可以享受由技术突破带来的时间窗口进而布局商业。

  原创带来增量价值,商汤今天的成果,也证实了坚持做原创技术的正确性。

  《IP PEOPLE》: 商汤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研发成果的取得十分不易,在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商汤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晓刚: 作为一家人工智能高科技企业,公司利用专利、软著、商标商号、技术秘密等不同知识产权类型来合理保护科技创新成果。

  随着逐年增加对研发和知识产权的投入,商汤集团的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5年以100%以上比例增长 ,在海外市场竞争中有力地保护了公司创新成果。

  为了创造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氛围,公司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奖励创新成果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同时设立了线索举报机制来收集市场侵权证据,从而确保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

  《IP PEOPLE》: 截至2021年底,商汤的全球专利资产累计11,494件,较2020年底增长了96%,请问是怎样的契机致使专利得到了如此大幅的增长呢?

  王晓刚: 商汤集团全球专利资产的迅猛增长源自公司对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

  2021年,公司进一步增加了对研发的投入,产生了更多创新成果,也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另外,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的进一步成熟 ,公司的创新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2021年商汤集团海外市场拓展取得了明显突破,在海外专利布局方面明显加大了投入,这也是专利数量继续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公司从没有将专利资产数字作为目标,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公司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有效保护,在创新挖掘过程中进行严格评估和筛选,打造高质量的商汤专利资产库

  《IP PEOPLE》: 发明专利占比高达78%,这在商汤的商业发展中有起到怎样的作用吗?

  王晓刚: 商汤很大比例的产品和服务体现为软件和算法,更加适合用发明专利来加以保护,这是公司专利资产中发明专利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几年前公司专利资产中发明专利占比更高,一度接近90%。

  我们并不会刻意追求发明专利高占比,而是以打造有效的知识产权武器为目标,合理地布局公司的专利资产组合。

 

夯实技术基石,产学研高效协同

  《IP PEOPLE》: 您一直领导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落地,在创新成果转变为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商汤遇到过哪些问题?是否有值得参考借鉴的经验分享呢?

  王晓刚: 人工智能从原创研究到产业的成功落地,本身就非常依赖于产学研的相互作用与密切配合

  商汤对于“AI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持续研究 ”有着深入的认识。我们与 50 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同时建立了1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来打造“产学研”协同模式,将实验室的学术研究课题与产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不仅打通了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之间的桥梁,更实现人才从学术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一体化培养。

  在商汤,我们基于原创技术和市场洞察,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商汤模式,即“1(基础研究)+1(产品及解决方案)+X(行业) ”模式。

  具体而言,我们不断把突破“工业红线”的学术成果落地在有需求的行业中,而不断升级的行业需求又会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并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IP PEOPLE》: 商汤科技在2021年登榜全球智能驾驶专利Top10,也推出了商汤绝影智能汽车平台,那么在智能汽车领域,您认为商汤的主要竞争优势在哪里?

  王晓刚: 智能汽车正在从传统的“制造”到“制造+服务”模式转变。汽车要变得更加“聪明”,需要产业链各方紧密协同,找到一条让技术以低成本且高效的方式去丰富汽车智能应用场景的通道。

  背靠商汤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行业领先的全栈式人工智能能力,绝影智能汽车平台以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为基石,打通算法、算力和平台,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价格,实现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的AI创新和落地。

  目前,商汤绝影已经实现AI生产效率行业第一 ,并形成了量产智能驾驶、智能车舱、自动驾驶功能车、车路协同、赋能引擎的全套产品矩阵,具备了相对完备的测试和数据积累体系。

  此外,绝影还与商汤丰富的行业板块实现相互协同,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绝影首次结合相关虚实融合技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自动驾驶AR小巴。

  此外,通过与诸多国内外顶尖车企客户的磨合,商汤逐渐熟悉了主机厂的整套技术流程,质量标准体系,为技术深入落地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21年,商汤绝影已签约合作的车企客户超30家,合作的前装定点数量也达到2300万台。

  在智能汽车领域,健全的质量体系意味着行车安全、交互流畅。绝影自2016年开始探索智能汽车领域以来,不断执行严苛的质量管理,2016年,商汤率先通过ISO9001认证;2019、2020年先后通过ASPICE CL1和CL2等级认证,是亚洲最早拿到ASPICE认证的AI平台公司。

  今年一季度,商汤完成组织架构升级,成立智能汽车事业群,更大力度发展智能汽车业务,致力于将绝影打造为汽车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AI赋能平台,引领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IP PEOPLE》: 在AI领域,人才是各国各大企业都持续争夺的重要资源。据了解,商汤科技的研发人才队伍占员工总数的70%,在科技企业中已经是相当高的占比数,那么对于研发人才,商汤科技是如何建设人才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的呢?

  王晓刚: 商汤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人才发展为根本,积极投入大量资源,搭建符合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及全生命周期的学习体系。为夯实员工的职业发展体系,职业发展中心为员工提供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专业力培训。

  公司组织顶尖专家团队,开发各专业方向微课,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我们设计了面向不同层级管理者的领导力发展体系,同时建设线上学习平台,促进员工和公司的共同发展。

  秉持长期主义,推动AI普惠

  《IP PEOPLE》: 人工智能是目前全球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名词之一,众多科技巨头都在AI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研发力度。在您看来,目前中国的AI技术发展在全球来看处于怎样的水平?

  王晓刚: 在诸多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国内人工智能呈现出基础技术研究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研究人群快速扩大等特点。

  以商汤为例,从量化产出来看,截至 2021 年底,商汤累计拥有 11494 件全球专利资产,相较于 2020 年底增长 96%,其中 78% 为发明专利。同时,作为创新副产品,商汤团队在CVPR、ICCV、ECCV三大顶会累计发布了600多篇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的顶尖论文,全球领先。

  在AI技术落地方面,国内海量的“AI+”市场规模,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提供了丰厚的应用土壤,这是国内的又一大优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在体系化、基础理论及源头创新上仍有不足,国产化硬件生态及人工智能技术工具链与国外仍有差距。

  《IP PEOPLE》: 我们未来还需要继续做出哪些努力?

  王晓刚: 要秉持长线思维,重视核心人才培养,强调原创学术研究;顶级人才的聚集和后续专业人才的储备,对中国原创AI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探索更多场景,以落地应用倒逼原创技术前进:中国市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接受速度快,能够快速衍生出丰富的场景需求。

  《IP PEOPLE》: 多年前您曾说过,AI会给人类带来新机会,发展至今,您觉得未来AI技术还将会如何影响人类?

  王晓刚: 经过学术界、产业界、政府侧等数年的共同努力,人工智能正快速深入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及普罗大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智能化变革,加速了我们对于真理的探索。正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创新范式的转换让人类第一次摆脱了对自我认知的依赖

  科技创新来源于对过往认知的颠覆,因此要给科技发展以规矩,用伦理的框架守住技术底线、设置发展的方向,激励正向的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要带来普适、普惠、公平 ,首先要将当今时代的生产要素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原本我们获取不到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更好、更低成本、更公平地开放给全社会。同时,要有意识地去关怀弱势群体。只有这样,技术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实现AI向善,普惠众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商汤,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或有侵权行为联系本站删除。
扫一扫关注数字音视工程网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

评论comment

 
验证码:
您还能输入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