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首页
数字音视工程网

微信公众号

数字音视工程网

手机DAV

null
null
null
卓华,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我的位置:

share

从孟晚舟的话筒啸叫说起

来源:冷知识实验室     作者:周怡冕    编辑:天蚕土豆    2021-09-26 18:34:39     加入收藏

如大家所见,孟晚舟回国成了昨天的大新闻,而在音频行业的朋友圈里,则因孟女士在深圳宝安机场发言时的话筒啸叫而刷了屏。当然,大多是看热闹吐槽的。首先声...

  如大家所见,孟晚舟回国成了昨天的大新闻,而在音频行业的朋友圈里,则因孟女士在深圳宝安机场发言时的话筒啸叫而刷了屏。当然,大多是看热闹吐槽的。

  首先声明,我并没有看直播,不清楚具体细节,从朋友圈的各种转发中零散看到些片段。其次,我并不认识该现场做扩声工作的任何个人或团队,所以无意吐槽也无意洗白,只是就事论事,说点或许对大伙儿有用的事。

  说真的,还是那句话,真没有必要去吐槽挖苦同行,发个朋友圈嘲笑一下好像就显得自己专业一样,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的做法不可取。

  很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可以说得清楚的,在不清楚其中原委的情况下,我只依据网上看到的一些内容聊一点点个人看法,以下可能存在猜测与推断,如有不妥望见谅。

  关于啸叫问题:

  说起来这是音频行业里最基础却永远聊不完的话题,但是最基础的事情却需要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其实是大多数从业人员所缺乏的(哪怕是朋友圈里那些嘲笑话筒啸叫的人)。一个很简单的原理,声音从话筒进去最后到喇叭出来,这是一个信号放大的过程,而在开放环境里面,喇叭出来的声音会再从话筒进去形成一个链路循环,想象一下一条蛇咬住自己尾巴的样子。除非把话筒和喇叭完全隔离开。而在这样一个信号放大系统里面,如果这个信号循环过程是递增的,那它就会无限放大形成信号自激,也就是啸叫。电学上叫它闭环增益大于1,这是科学物理,不能违背的。如何不啸叫,只要通过一切手段,让这个增益过程小于1,那就不会啸叫了。

  但这么一个事情,要把它说清楚或让所有人理解清楚,却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基层的行业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客户是不懂的,他们以为话筒声音可以无限放大,听着声音小了,就叫调音师再开大点。而从业人员呢,他们是不愿意学习知识的——你最好只要告诉我,花多少钱,买台什么设备,就能让我永远不啸叫就行了。

  关于传声增益:

  这是个基础概念,定义这个概念的前提条件是临界增益减去6dB余量。孟晚舟在机场的发言,这种断断续续的啸叫尾音跟在后面,就是属于系统工作在临界增益上,也就是“啸叫边缘”了,因着不同路径声波在空中有相位上的叠加与抵消概率,最保险的做法是直接减小6dB就安全了(6dB属于波峰完全叠加的概率)。

  说个小插曲,无任何褒贬,记得17年在中国传媒大学,Pat Brown的大师课,现场也是出现了隐隐约约的啸叫尾音,Pat Brown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台上示意调音师给他的话筒减6个dB。提这件事为了说明两个事:一个是前辈大师对6dB的熟练运用,二是,哪怕是中国传媒大学,哪怕是有这么多专家老师在的场,咋还出现“啸叫”呢?你们这些吐槽孟晚舟事件的,咋不去吐槽吐槽传媒大学?挖苦挖苦说怎么在大师面前丢了中国音频行业的脸?唉……还是劝各位喷子能收一收喷人的嘴,多些理解与宽容吧。

  关于事件的看法:

  其实就这么一个事件,它很可能背后包含了很多行业的现状,甲方有没有什么原因?有没有中间商转包?有没有现场无理要求?时间是否仓促?操作人员水平如何?等等,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也不随便揣测。单单就网上的资料聊一下:

从孟晚舟的话筒啸叫说起图片

  首先,看起是两个通道的活儿,位置间距上看,可能是用一只备一只,孟女士面对的话筒上绑了个无线拾音器,猜测媒体直播的声音是这个拾音器的,独立于现场扩声。

从孟晚舟的话筒啸叫说起图片

  一组线阵箱子立起来被安排在了远远的一个角落。是不是一下子想起了你我都经历过的那些个现场?导演说:音箱不要看见,画面拍起来太丑了,但是声音一定要大……

  而控台位置呢,当然是藏在音箱后面咯。这里替我们从业人员抱个不平……也替当事人喊个冤,依当事人拍的视频,现场风声不小,人又在音箱背后,加上紧张,很可能就听不见音箱前面的高频啸叫尾音……

从孟晚舟的话筒啸叫说起图片

  主通道推到了顶,备用通道在-5,看到这里就得说说调音师的苦了,我猜测,很可能当事人在调试的时候自己上去试了音,估计推子位置在0刚刚好。无奈这种现场是无法排练的,孟女士下了飞机就直接上麦克风的,然后发现孟女士说话离麦克风远,声音又偏小。完了,听不见了,怎么办?这时很可能就会马上有领导跑来,叫你大声点。你又无法解释说什么传声增益,也无法指挥孟女士靠近点话筒,只能硬着头皮推,然后就啸叫边缘了……

从孟晚舟的话筒啸叫说起图片

  而这位老哥的手呢,一直放在总推子上,又紧张又无能为力,已经极限了。拍这段视频故意拍了下推子位置,我估计他其实也是想表达自己已经尽力了。

从孟晚舟的话筒啸叫说起图片

  当然,前面提过本文章内容无意于任何抹黑与洗白,就事论事而已,视频中也看到了不可取的地方,比如通道的EQ就很别扭,几乎是全频段的衰减,其实这样一整片的衰减等于直接去拉推子或减增益就行。然后图中RTA好像恰好显示在啸叫点上而没察觉。

  关于设备本身:

  说到设备本身,很多吐槽的人顺带把此次事件涉及的设备也吐槽一遍,有说台子烂的,有说话筒烂的,有说箱子烂的。说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用这么入门级的设备……其实个人觉得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按功用来说,就是上一台8路的模拟小台子都够用,一个通道讲话,非得上个百来万的台子十几万的话筒?……

  讲到这里不得不打住,说多了容易得罪人,各位有自己的判断就行。很多知名的活动知名的老师,无论活大活小,一出手就必须如L-acoustics加digico类的顶级设备,身份在那里,东西用次了面上会挂不住,甲方也好这口,赞助商的钱得花起来。于是潜移默化的,大家就认为要想声音好就必须用最贵的最顶级的东西。而现实的情况呢,有太多的场合,用三流的技术糟蹋着一流的设备,用着和别人一样的东西,却没有别人一样的技术,技术不够设备来凑,而厂家和商家最喜欢这样的人了。

  其实你试想一下,当年多少经典的唱片和现场,用的不过是百元级的话筒……

  另外又有人会提到“拾音距离”的问题,说你看,舒尔的麦拾音距离不行。然后顺带为自己代理的麦克风打个广告。我无意评价任何麦克风好坏,只说一点,麦克风有灵敏度有指向性,无拾音距离一说。万米高空打个惊雷,声音进麦克风了,拾音距离岂不可以说上万米了?当然,用强指向的话筒在特殊场合能给传声增益带来好处,但就是指向性本身,与“拾音距离”没任何关系。

  关于解决方案:

  这又是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说,你音量开小声一点就不啸叫了,复杂一点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传声增益够大的同时,系统的闭环增益又够小,就会得到声音听起来又大,音箱又不啸叫的结果。个中手段包括且不限于:麦克风离嘴巴近点,喇叭离观众近点,麦克风离喇叭远点,以及合理的低切,合理的摆位,平坦的麦克风曲线,平坦的喇叭曲线,甚至延时介入等等。

  但是扩声环境往往并不会如你所愿,碰到棘手的情况就要有所取舍,比如孟晚舟事件,若线上直播比现场重要,就宁可牺牲点现场音量以保证线上安全,当然还要挨得住现场领导的骂。

  再举一例子,比如大家所熟悉的3比1拾音原则,是为了拾得比较自然的整体音源,理论是这样,但你要变通,3比1在棚里你随便怎么玩,但在外面碰到强扩声环境你就死了,为什么会有贴片话筒的存在?就是牺牲音色换增益的典型例子。

  另外啸叫一事,除了和系统本身有关,还和一些行业惯性有关,很多歌手演员,都是被调音师“宠坏”的,经常使用临近边缘的系统,习惯了小小声说话就能听到大大的声音,哪天碰到条件没这么好的系统,不行了,太吃力了,没办法,你还得给他推大,推到极限,长此以往,就是老司机也会有翻车的时候。

  所以看似简单的事,有时候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逼不得已就得铤而走险,其中最难的,要数如何应付无理的客户要求,如何与艺人斗智斗勇……

  Ending: 孟晚舟一事,国家是否更强大我不敢妄评,但是音频行业的发展之路,肯定还任重道远……

  最后借他人朋友圈一图做结束

  (图片真假不知,未有验证,版权或隐私问题归原始发布者)后经确认是金少刚老师本人且同意保留截图

从孟晚舟的话筒啸叫说起图片

 如大家所见,孟晚舟回国成了昨天的大新闻,而在音频行业的朋友圈里,则因孟女士在深圳宝安机场发言时的话筒啸叫而刷了屏。当然,大多是看热闹吐槽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冷知识实验室,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或有侵权行为联系本站删除。
扫一扫关注数字音视工程网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

评论comment

 
验证码:
您还能输入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