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灯光助力东方女神耀眼亮相
来源:中国数字音视网 作者:管理员 编辑:数字音视工程 2010-01-12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询

所在单位: | * |
姓名: | * |
手机: | * |
职位: | |
邮箱: | * |
其他联系方式: | |
咨询内容: | |
验证码: |
|
12月21—30日,由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杂技团等单位联手打造的大型百戏剧《洛神》在洛阳歌剧院试演成功,1月份进行正式演出,广大观众络绎不绝,争睹东方女神——洛神那跨越五千年时空的形象。本剧的试演与正式演出均选用了50多台珠江灯光电脑摇头灯,丰富、奇妙的舞台效果使该剧更具吸引力。
古老百戏演绎美丽洛神
百戏剧《洛神》,故事取材于“十三朝古都”的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伏儿(宓儿、洛神),伏羲、女娲的女儿。受父母之命,来到河洛盆地传授农事,与“有洛氏族”首领洛伯相爱,两人携手,带领河洛先民“渔”、“牧”、“农”、“桑”,大地一片欢腾。河伯,为占有美丽的伏儿,便不遵守“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天地人和”的“天条”,化作“龙马”,危害百姓。在伏儿(洛神)的感召下,河伯悔过自新,成为黄河边“有河氏族”的首领。伏儿(宓儿、洛神),为了百姓,为了爱,为了氏族的安宁和睦而献身,留下了河洛大地的幸福与富饶。
“百戏”是汉唐以前对表演艺术的称谓,当时的景况至今空前。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带到江南,始称“洛阳百戏”。“洛阳百戏”起于河洛,兴于中原,是民族之精萃。用流传数千年的古老艺术形式——百戏,演绎“东方美神”洛神,是洛阳文化界的一大创举。此次,洛阳杂技团运用“百戏”手法,通过杂技、舞蹈、魔术、武术、音乐的融合,“民间艺术”与“现代特技”等“中国功夫”的整合应用,塑造东方女神—爱之神,探索“民族精萃”的再现,打造“文化名片”是时代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精英汇聚《洛神》
为了打造一流的文化精品,洛阳市杂技团多次赴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虚心求贤,三顾茅庐,终于将一批有实力、有朝气的文艺演出精英,网罗门下。像北京舞蹈学院专家胡惟北、香港著名音乐制作人叶繁华、国家一级导演王成、优秀编导张晓东等精英,因百戏剧《洛神》这个共同的目标,汇聚洛阳。洛阳学者市直工委书记李新社,青年历史学家郑贞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等洛阳文化、历史学界精英不仅全程参与《洛神》剧本创作,而且以文史学者的身份参与了排演,确保了《洛神》具有厚重的文化品味和底蕴。精英荟萃的《洛神》剧组,在洛阳矿业大厦闭门谢客,精心创作、排练四个多月,终于将《洛神》搬上舞台。12月22日,国家著名舞蹈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蹈协会主席白淑湘女士观看了洛阳百戏剧《洛神》,她惊喜不已。白淑湘主席,是第一代中国芭蕾舞《天鹅湖》中的白天鹅、《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华,人称“中国舞蹈第一人”。22日,白淑湘女士专程赶赴洛阳,专程观看了百戏剧《洛神》的试演。她评价说,整台演出美轮美奂、大气磅礴,如梦似幻,美不胜收。在和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见面时,白淑湘神情激动地说,《洛神》的成功,给我们一个强烈的感觉——洛阳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是文化文艺事业的坚强后盾。
白淑湘女士说,《洛神》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大爱”为主题,将根植于洛阳的民间传说搬上舞台,值得赞赏;艺术表现形式上,《洛神》成功地将杂技、舞蹈、武术、魔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不但给人们以美丽的震撼,而且增加了故事情节的张力。中国文艺界,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具有原创和开创意义的文艺作品。
北京《舞蹈》杂志社社长赵士军认为,以洛神为主题、以百戏为表现形式,极具地方原创性,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洛神》有望打造一流文艺精品;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林力平认为,《洛神》整体演出很成功,但有一些细节仍需要精益求精,比如《序幕》中的羽毛,不妨以空中飘落的形式,整个舞台就更活、更有穿越时空的艺术表现力了。
珠江灯光打造完美舞台效果
《洛神》从试演到正式演出均选用了珠江灯光50多台电脑灯,完美的舞台效果受到剧组和观众的高度肯定。珠江灯光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制造高品质的产品,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型的项目活动均使用珠江灯光的产品,如2008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天安门联欢晚会等,珠江灯光受到众多客户的好评,以良好的口碑伫立于行业之巅。
珠江灯光除了为剧组提供良好的产品品质外,还为该剧的演出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从试演到正式演出,珠江灯光派出一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该剧的技术指导工作,为该剧的顺利试演和正式演出保驾护航。在试演的过程中,剧组不断地改善剧目,灯光效果也随着场景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在这个过程中,珠江灯光技术人员与剧组灯光人员通力配合,使该剧得以顺利地完成了多场试演。(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