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舞台“美术 灯光”成就布景灵魂
来源:中国数字音视网 作者:Ann 编辑:数字音视工程 2009-11-16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询

所在单位: | * |
姓名: | * |
手机: | * |
职位: | |
邮箱: | * |
其他联系方式: | |
咨询内容: | |
验证码: |
|
色彩各异的灯光在舞台上交织,现代材料制造出的梦幻般的舞台造型,背景可能是歌舞者巨大的照片,也可能是人物心情的一个象征物体……10月17日,“四川省舞台美术成果暨舞美发展论坛”上,国内知名舞台美术专家和设计师蔡体良、周正平、刘杏林等,向与会者展示了最新舞台美术手段。 与此同时,来自我省各地的舞台美术工作者把自己最好的作品集中放进了展场,川剧《变脸》的舞台造型、话剧《家》的场景、音乐晚会《金沙之夜》的梦幻舞台、音乐剧《青春时光》的服装设计和700多件舞美作品,展现了四川舞台60年的变迁与辉煌。从一个人的舞台,到整体化的舞台设计,舞台美术在今天已经成为决定和左右演出艺术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无景时代,灯光就是最好的布景
一盏10米高的镂空宫灯悬挂着成为舞台主体背景,前景是透明胶片上绘制的左右门神和人物造型,整个舞台被剪纸手法制作的民风民俗画架构起来,经过灯光的透射显得精致而炫目。
这是曾获文化部舞美设计金奖的老文化人何作霖最新设计的灯戏舞台,这个舞台设计是为将在南充举办的全国灯戏高峰论坛设计的。
“灯自然是灯戏的魂,剪纸则是借了民间手工艺技法展示四川民居的穿斗结构,因为最早的灯戏是在农村的院落里进行的,背景就是传统的民居建筑。”上世纪50年代,时任仪陇县文化馆馆长的何作霖就开始为川北灯戏做舞台设计,73岁的他至今仍然在装扮着四川戏曲舞台。
过去的灯戏都是在院坝里演,因此又名坝坝戏。乡村人家要操办红白喜事,请来灯戏艺人,围坐在院子里,戏就开场了。最早的灯戏其实没有什么舞台布景,整个“舞台”全靠灯戏艺人的丰富表演来支撑,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靠的是临场发挥。如果说有一个舞台设置,那就是院坝中的照明:一只瓦盆子或是一只碗,装上菜油,用棉线做成灯捻子。灯火周围就是艺人的舞台,灯戏也因此得名。
50多年前,国家开始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灯戏被搬上舞台,开始有了舞台设计。“那个时代,舞台上能挂两只煤气灯,背景有牛皮纸贴上的民间绘画就是很好的舞台布景了,和现在的舞台艺术手段根本无法比。”渴望舞台上有更多更全的布景,是何老师那一代人当年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
在何作霖最新设计的灯戏《雪梨花开》中,木材、塑料、金属和种类材质的背景很丰富:有农村穿斗结构的房屋和街沿,院落中有4米的蒲篮,加上带梯步的长廊,把一个农村院落活生生地再现于舞台。最重要的灯是一个1米宽的镂空青花碗,碗中飘扬出一段红绸子——象征油灯的火苗。
立体时代,写实舞台的屋顶和墙
“舞台是编导给观众制作再现的家和社会。上世纪80年代以前,舞台设计以写实为主。”四川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秦德宣告诉记者。翻开60年《四川省舞台美术展览作品集》,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杨柱的作品颇有代表性,在他设计的话剧《家》的一个场景中,舞台上有一个家的全貌:门窗墙壁都是实物造型,书桌饭桌茶椅和大木床也都实实在在地陈列在舞台上。演出中,演员的表演就像在一个真实的家庭中。
“更多地接近现实,期望观众身临其境,是那个年代的舞台设计思路。”1998年5月,话剧《船过三峡》参加英国布莱顿艺术节,演出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评价。由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船过三峡》,完全可以用实景演出来形容。在英国演出期间,剧场被设计成一条船,观众进入剧场就像是登上轮船,观众席就是船舱,舞台就是船头的甲板,灯光从船尾的机舱里打出来,舞台背景上变化着三峡的幻灯片,让观众看到三峡的不同画面,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船过三峡》的舞台设计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四川省舞台美术学会秘书长、四川音乐学院舞美老师李艺梅认为:“老一代的舞台设计师都擅长‘身临其境’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上世纪80年代前,一台戏剧的布景几乎都是一个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比如一个屋内的剧情,舞台上就会搭设三面墙和屋顶。而今天,舞台已经没有那么多‘真实’的东西,更多时候,我们把编导者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呈现给观众,不管是一个实景,还是一个抽象的意境表达,都是可以的。”
个性时代,舞美也要占“半壁江山”
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灯光全部集中到背景中央一只巨大无比的红色门栓上,观众的心被吸引过来,这是2003年在上海艺术节上川剧《激流之家》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冲击。
根据巴金的《家》改编的现代川剧《激流之家》,让成都市川剧院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导演李增林认为,《家》是一个用“门”来诉说的故事,是一个用“门”围起的家。老爷想用门拴住子女,年青人想冲破封建礼教之门,因此剧中所有人物的焦点就是那个该不该打开的门栓,而其他的家庭场景已经显得不重要了。
在2000年前后,我省舞台美术设计师的思路已经完全打开,用自己对戏剧的理解去设计舞台成为潮流。
个性时代,舞美也要占“半壁江山
2007年,川剧《欲海狂潮》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及编剧、导演、主演3个单项奖。这出新川剧的舞台设计特点是朴素、简洁和空灵。内心世界的纠结和被命运捉弄是全剧的重点,舞台设计服从了这个编导思想。主要使用了一团无名植物的藤蔓为背景,既是四川农村院落的一个角落,也是人物内心世界情绪的表达。演出中,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藤蔓在灯光的配合下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整个舞台几乎没有其他的布景。同时,简洁的舞台又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在演员的个人表演上,让传统戏剧的精髓得到最好的发挥。虽然有部分业内人士质疑:“是不是太简单了?”但该剧的演出效果说明了尝试是成功的。
李艺梅认为《欲海狂潮》的表现方式很适合现代人的口味:“编导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观众有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是当代舞台艺术实现互动的关键词。”
现代剧目,舞美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甚至和演员表演中的表现力“平分秋色”。李艺梅举例说:像《船过三峡》那种实景剧,如果利用现代手段,观众坐船过峡的感觉会更真切。比如,三峡的风光可以通过电脑软件与剧情同步,观众坐的船也可以随剧情的需要而动。
传统理念、现实主义、浪漫特质,我省戏剧与舞台美术在漫漫行程中许多回忆都耐人寻味。论坛上,国内知名舞台美术专家和设计师们普遍认为,现在的舞台设计已经进入全息成像、人工智能时代,背景和灯光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变化,编导人员有机会发挥更多的想像空间来满足自己的艺术表达,观众也能欣赏到更为丰富的舞台。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