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 市场有多大,单靠“联姻”就可以取暖吗?
来源:数字音视工程网 (原创) 编辑:swallow 2020-02-26 11:14:26 加入收藏 咨询

所在单位: | * |
姓名: | * |
手机: | * |
职位: | |
邮箱: | * |
其他联系方式: | |
咨询内容: | |
验证码: |
|
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人类对高科技的认知提高,人们对显示的需求不断迈向更高层次,追求更真、更美的视觉体验。2020年将是一个新的转折点,5G商用落地、超高清政策发布,4K、8K LED高清屏的用户市场进入消费期,MicroLED正作为新的显示风口受关注。
总所周知,Micro led被视作抢占未来新技术高地的关键,一时间各大厂商开始争相布局。以下是各大厂商入局情况:
利亚德: 利亚德自2017年开始投入研发Mini、MicroLED,于2019年初发布了使用巨量转移技术生产的Micro产品。2020年,荷兰ISE展,利亚德展出的0.6mm微间距的8K Micro LED Video Wall。同时,2020年将加速Mini、Micro-LED的布局。
雷曼光电: 雷曼光电目前量产了P1.9、P1.5、P1.2、P0.9等多个系列Micro LED产品,P0.5以下的点间距的Micro LED产品的研发在持续推进中,未来也是坚定把基于COB技术的Micro LED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另外,在欧洲ISE展会发布了最新一代基于COB技术的超高清0.6mm间距Micro LED显示屏。
奥拓电子: 在荷兰ISE上,奥拓电子展示了其研发的0.4mm Micro LED产品,这是奥拓电子Micro LED的首次亮相。
康佳: 2019年10月发布首款MicroLED产品Smart Wall,采用超精度巨量转移技术,实现近1亿颗微级别的Micro LED芯片的转移和键合,具备高色域、高清晰度、高亮度、高对比度等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雷曼光电的Micro led产品,与利亚德、奥拓电子有所不同。前者是基于COB技术,后者是基于“N合1表贴”技术路线。
目前来看,入局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但是Micro LED技术门槛高,巨量转移、检测和修复等也对各大厂商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关于巨量转移这块,目前也是少有的企业在“巨量转移”技术上取得成效。同时,为了抢占显示的最高地,不少巨头选择了强强联合共同取暖。
1、利亚德与台湾晶电联手,在无锡建成全球首个运用巨量转移技术实现最小尺寸Micro LED显示产品大规模量产的基地,极大推进Micro LED市场的布局和发展,预计2020年正式投产。
2、联建光电与重庆康佳研究院成立合资公司,主要从事Mini/Micro LED大屏显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加快Mini/Micro LED商用化进程,投资金额为1亿元。
3、京东方(BOE)与美国公司 Rohinni 成立Micro LED合资公司,主要开展Mini LED背光解决方案和Micro LED显示器的研发,主要专注于32英寸以上的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工业,汽车和其他市场。
4、聚积与三星联手开发 Micro LED 技术,将在 2020 年抢攻 Micro LED 市场。
5、三星电子与三安光电讨论Micro LED战略合作,待厦门三安达到大规模量产产能时,三星电子将考虑厦门三安作为首要供应方,而厦门三安期望可以引领Micro LED市场。
这一系列的合作,其本质都是强强联合,通过资本运作巩固自己的产业链和市场地位,建立起竞争优势,进而挤掉其他竞争者。再则,商业圈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行业大佬之间的合作,势必推动市场格局将迎来较大变化,寡头化进一步提升。而且,双方都能获益。
利益前景确实很美好,但目前还无法量产,而且Micro led 市场有多大,我们暂且无法考量,目前只是消费的前期,而且是高阶层的消费。同时,也可以看到目前的LED厂商大多在主力推广MINI LED显示产品,主要原因还是 Micro led 在巨量转移技术还不够成熟,这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良品率和转移效率,进而推高制造成本,相对情况下,很多厂商就选择了落地更为容易的MINI LED。
所以想完成 Micro LED 产业升级,仅依靠单个公司,或者单一产业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包括 LED 芯片的供应商、半导体业者,以及显示器整体的供应链的加入。所以,在即将到来的Micro LED,强强联手是一方面,另外也需要更多的厂商加入联合开发、共同拓展Micro LED的阵营中。
评论comment